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风格的理解和分类成为了热门话题,
而近年来m BT I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测试工具,逐渐取代了以往流行的星座,
成为了社交逃不开的话题之一。
相对于星座而言,MBTI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它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而设计出的设计工具。
通过测量个体的认知情感,能量和生活方式的偏好,将人们分为是6种不同的类型,
而星座则是基于出生日期来划分的,缺乏科学依据和可靠性,
所以MBTI能够更精准的描述和解释一个人的特质和行为。
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人格指标里的几个字母,分别是ESTJINFP,
每一个字母都对应了相应的特质。
人格指标可以从4个角度来观察,分别是内倾外倾,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判断知觉。
尽管这一观点诞生在西方的土壤上,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是适用的,
我想知道你属于哪一个类型,那就一定要清楚每一个字母背后的含义。
内倾外倾 IE
通常而言,我们把内外界划分成自我世界和自我以外的世界,也就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外向者倾向于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
而内向者更关注内部世界,当然外向和内向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你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况,总是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
并且在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那么你便很有可能是外倾型,
但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呆着,相比于倾诉,更喜欢认真听他人的心事,那你就有可能是内倾型。
感觉直觉。SN
直觉型人更喜欢从第一感觉出发,相信直觉和感觉,他们对概念和理论更感兴趣,
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积极探索,而对于那些已经熟悉和掌握的技能。
他们往往容易感到厌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
常常从一个方面一下子就跳到另一个方面,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也更注重宽度和广度。
感觉型的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更相信确切的事物,
喜欢现实和具体的东西,他们在意当前的状况,更加注重深入了解,也就是在一个领域内不断钻研。
思维和情感。TF
思维型的人更注重逻辑,他们性格在外人看来十分冷静谨慎,分析问题时也更容易站在第三方视角,注重逻辑推理。
而情感型的人则通常被认为情感丰富,思考问题和表述时容易忽略逻辑,更喜欢用圆滑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其共情能力比较突出,容易超前思考。
相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女性更偏向情感性,
而男性则偏向于思维型,这种差异由生理和心理共同影响所致。
判断和知觉。JP
知觉型的人喜欢享受当下,注重过程,他们一旦制定计划在开始的阶段就已经获得了满足,在对时间期限的认知上,他们更倾向于将期限看作是有弹性的。
而判断型的人更注重结果,只有在完成计划的目标后才会觉得快乐与玩耍相比,
他们更在乎工作,面对任务的最后期限,他们将格外的珍惜与重视。
通过了解以上4个维度,你就大概知道了你属于哪一种人格。
ESFP:这类人活泼外向,为人随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热爱生活,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们注重团队合作,更喜欢在团体中活动。
ESTP:这类人注重实际的东西,他们不喜欢理论和抽象的解释。
更喜欢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一切,他们享受团体活动,喜欢在感受和练习的过程,中学到新事物。
ENFP:热情开朗,想象力丰富,他们需要别人的赞许,往往能在紧要关头爆发出巨大的智慧。
ENTP:头脑聪明,警觉性强,说话容易太直接,眼光具有战略性特质,能够理解他人,讨厌例行公示。
ESTJ: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只要制定制划就可以立即实施,逻辑清晰分明,日常注重效率。
ESFJ:热情,负责,忠诚,温暖他们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温馨和谐的环境里,更容易激发出斗志。
ENFJ:领导性强,能够积极回应他人的评价,能够带领群体和个人共同成长,注重感情,善于发现他人才华。
ENTJ:具有领导才能,擅长做长期规划,见多识广,喜欢分享。
INTP:喜欢理论与抽象爱好思考,为人内向内敛,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极度集中。
INFP:理想主义者,好奇心强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人实现计划。
ISFP:安静敏感,讨厌吵架,容易尊重他人的想法,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
ISTP:观察力强,行动高效对原因和结果更注重,讨厌拖延。
INTJ:洞察力强,多疑独立,对个人的要求很高,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想法多变,脑洞大开。
INFJ:负责认真,对自己的价值观格外自信,计划一旦实施就会一往无前。
ISFJ:友好安静,思虑周全,勤恳体贴,喜欢温馨的环境。
ISTJ:安静,严肃可靠,负责逻辑性强,喜欢把自己的一切都安排的合理有序。
以上就是16种不同的人格,一起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23).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