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溯本张延伟

感情运势 霜霜爱摄影 620
周易溯本定价32800(845折)张延伟0601河南大学出版社加入购物车溯源中国(填补传说时代的历史空白揭开上古中国的神秘面纱!二里头考古队前队。

经典常谈第二章主要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第二章的内容是《周易其二》。

主要内容为:

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显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交,卦交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 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溯本张延伟

周易溯本张延伟

周易正读免费下载

读管 01 《周易正义》 02
 
 
一 论易之三名 (一字多义之同时合用)续一
 
管锥: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如……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训,如……
抟扶摇按:一词多义只是这则管锥的第一题。钱老确立了这个命题后,接着就展开论述了。我要指出,钱老的做法是十分地道的科学方法通行于今的。这种方法的模式是:1)举证而尝试性地确立命题A。这里用的是归纳法。2)分述A为A1,A2,…,Ak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个事物有哪些分支或方面,比如解放军的野战军(A)有一(A1)二(A2)三(A3)四(A4)野;新中国的建设,有十大方面的关系,那就是A(A1-A10)。说话著文能注意这样模式地写;有料有货能这样模式地写,那就初步表明不是说空话了,更不是说正确的空话或空洞的正确话了。今日的领导,还有很多这个“家”那个“师”的,能这样做到的很少,他们往往只有一句宣称,好比只说了一个A,下面都不管了。可是这样的话,这个A容易空洞。比如钱老如不对“一字多义”做“粗别为二”的分析展开的论述,那么这“一字多义”的命题又有什么意思呢?好比你说这棵树有一丈高。好啊,算你说得很准确,可那又怎么呢?
钱老对两种一字多义都举例说道的,我就基本省去例子而侧重述而其道了。先讲“并行分训”。这是说一个字(A)可以有A1、A2两个意思,它俩之间不冲突,好比我们说“吃饭”,一般有“吃米饭”和“吃面食”两种。但是这个字用起来,就或是表达A1意,或是表达A2意,不会两个意思都表达。好比我们吃饭,吃起来,一般是要么吃米饭,要么吃面食。别抬杠!我说“一般”按照供应和(或)自己的习惯吃饭。又比如“面条(A)”,中国有多少各地当家面条(Ak)啊?比如武汉的热干面。此外还可以添上“意面”(意大利空心面),那就是(Ak+1)了。再说“背(歧)出分训”。这是说一个词的A1、A2两意是冲突的、相背的,比如说“战斗结果(A)”就有“胜利(A1)”或“失败(A2)”两义。但是说到实际的战斗结果,那么不是失败就是胜利,不会是既胜利又失败。如果一个字或词虽然有多个含义,可是用起来时总是表达其中的一个含义,或者说,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时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比如“战毕,我胜寇败”,那么这就叫“分训”。至此,我们要特别注意钱老的一个意思,那就是“一字多义”,不论多义“并行”还是“歧(背)出”,它在一种哲学的术语里属于“体”这个概念。我们这里可以把“体”看作“逻辑可能性”,比如一家一族一国之“命运”从逻辑上说,不是兴,就是亡。但是“分训”,它在同样的哲学的术语里属于“用”这个概念。我们这里可以把“用”理解为“实际情况”,比如此家此族此国“现在”处在兴旺还是衰亡阶段。
管锥: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相反者互成……
抟扶摇按:说清了一字多义的并行或背出分训后,钱老接着说“同时合训”,而这是他更欣赏说的。于是,如果充分展开的话,那么一字多义(A)要增加A3,即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A4,即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A3好比我们烧糖醋菜肴,那是咸酸甜3味交杂,这就是钱老说的“交协”,也就是和谐,是有你也有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单有你或单有我的味道更丰富。A4好比我们男女相伴上街,胜于全男或全女,这就是相反相成之功。我们要注意,钱老在这里,集中谈的是文字、语言及其使用的问题。但是钱老的心思极为寥廓,堪称包容宇宙,你越读《管锥编》,越是有此感受。比如在这里,钱老就从语言文字问题谈到了物理、心理问题。他说“心理事理,错综交纠”,随即举例。他这样说,有何意味呢?意味在于:我们从语言文字里看到“一词多义之并行或歧(背)出分训亦可同时合训”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物理世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这就把本来仅仅是关于语言文字的问题,一下子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辅助说明语言文字里的“一词多义之同时合训”是必然的现象。我们得承认钱老富有哲学素养。我们别去问他的哲学是什么主义的。我们只需要就他每一次的哲学应用来判断就可以了,这是我的观点。在这里,我以为,钱老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卡尔·波普尔的“世界3”的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当然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怕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不彻底的话,照样成不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比一般唯物主义增加的所“唯”之“物”乃是马老师说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就不是大自然的物理、化学、生物性的存在了,它指人类的社会里的“物质”存在。简单地说,“社会存在”就包括马主义政治经济学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虽然在马主义的一般原理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俩又组成“经济基础”,而这个组合体又决定其上的“上层建筑”。于是,单纯物理世界的万物并存地或抵抗地同时和谐,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事件的同时并存地或抵抗地和谐,正是这样的现实,造成了语言文字的一词多义的同时合训现象。再说“世界3”理论。卡尔·波普尔(19020728-19940917))把世界分为3大块,即物理世界1、精神世界2,还有一个信息世界3。波普尔的逻辑是这样的:世界1不必多谈,他本是物理学家,后来转为侧重于物理学的科学哲学家,因此他的自然观自然是唯物的,尽管波普尔可能不愿意这么简单地承认。波普尔说的“世界2”,大体可以对等于马主义的“意识形态”。世界2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个人死了,他的思想也就停了,不会有新思想产生了。哪么他生前的思想呢?如果没有记录下来,那也随着他的去世而不可追溯了。然而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一个人死了,尽管新思想是不可能再有了,但是他生前的很多思想,起码是重要的思想或思想里的重要成分,往往流传下来,万古长青,从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老子和孔子起,一直到今天的比如“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真是精神不死!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人类还有一个世界3,它的物质代表是图书馆;它的物质载体是图书;它的特使团以语言文字为“团长”。因此语言文字记录纯粹自然的信息,也记录相当于马老师所谓的社会存在里的活人的精神活动,比如司法案子档案。这样,由于大自然和人类精神都有协同的和抵牾的东西同时存在并取得和谐,于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也就有了所谓“一词多义之并行或歧(背)出分训亦可同时合训”的现象。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在此就是波普尔的世界1和2。我想我们要查一查钱老留学时是否有可能知道卡尔·波普尔;回国后直到进了社科院,他是否有可能接触卡尔·波普尔的著述。我没有在钱老的书里读到他说波普尔;我自己是在80年代读大学时才接触到波普尔哲学的中文译本,这至少是新中国的第一次翻译。我这样关心钱老是不是知道波普尔的学说是什么用意?我想大家能揣度出来吧?

以上就是与周易溯本张延伟以及易经栗景民的相关内容,也是关于经典常谈第二章主要内容概括的分享。看完周易溯本张延伟一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热门阅读: